"他是‘国羽之父’,如今却放弃回国,坚持在国外种榴莲,难道背后有什么隐情吗?"

1993 年接过国羽教鞭时,李永波那句" 要带出 100 个世界冠军 "的豪言曾被视作天方夜谭。但 24 年执教生涯里,他硬是带队斩获 10 次苏迪曼杯、5 次汤姆斯杯,培养出林丹、谌龙等 92 个世界冠军,距离目标仅差 8 个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当年作为运动员退役之后,曾有不少国外的球队给他开出无法拒绝的高薪,想让他去做选手,或者是当教练。

然而李永波拒绝了所有的邀约,反而是选择留在国内。
要知道,当时国羽正是低潮期,甚至可以用"无人愿意接手的烂摊子"来形容,可李永波偏偏有这样的勇气,硬是接到自己手中,并逐渐让国羽变得崭露峥嵘。
2017 年突然宣布退役时,这位创造无数辉煌的功勋教练,转身却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包下 200 多亩荒地种起了榴莲。这个决定让体育界炸开了锅,有人痛心人才流失,有人质疑其移民动机,更有人揣测是迫于当年 " 经济问题 " 传闻的压力。

深入观察会发现,这场转型早有伏笔。李永波从小对农业有特殊情结,任教练期间就常利用假期研究种植技术。
在马来西亚吉兰丹州,他遭遇过种子全军覆没的困境,经历过连续 72 小时对抗病虫害的煎熬,甚至把羽毛球训练中的科学管理移植到果园——通过数据记录分析榴莲生长周期,借鉴体能监测技术优化施肥方案。
当 2020 年首批 " 冠军牌 " 榴莲挂满枝头时,包装盒上印着的 92 枚金牌图案,无声诉说着这位跨界者的运动基因。
面对 " 为何不回国 " 的质疑,李永波的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。他在柔佛州首创 " 树冠分层种植法 ",使光照利用率提升 40%,带动当地形成榴莲产业集群,仅 2024 年就帮助 200 多户农民脱贫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2024 年初他突然回归漳州创办羽毛球俱乐部,将果园收益的 30% 投入青少年培训,独创的 " 压力情景模拟训练体系 " 已培养出 3 名国家青年队选手。
这种 " 以商养体 " 的模式,既延续着他对羽毛球的热爱,又开辟了退役教练反哺体育的新路径。
回看争议漩涡中的李永波,其人生选择始终贯穿着运动员特有的执着。
当队员时,他带着腰伤拼下全运会冠军;当教练时,他顶住压力推行 " 末位淘汰制 ";转型果农后,为掌握苦楝树防虫技术,他翻山越岭请教老农,把经验整理成图文手册免费发放。
这种较真劲儿,让他的榴莲园从最初 30% 成活率提升到 85% 挂果率,打造的 " 冠军生态链 " 模式被东南亚多国借鉴。

如今 63 岁的李永波,每周三天在果园指导剪枝,两天在俱乐部带训,社交媒体上常晒出改良版 " 羽毛球体能训练操 "。
从赛场到田园,李永波用跨界二十年证明:人生价值的标尺不该只有一种刻度。他的故事启示我们,所谓 " 隐情 " 不过是外人臆测,真正的人生智者,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转换赛道,让前半生的积累在全新领域开花结果。
当他在漳州俱乐部手把手教孩子挥拍时,那份专注与热忱,与三十年前带队出征奥运时别无二致——变的只是舞台,不变的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内核。
参考资料:
今日头条 :《李永波 : 从培养冠军到种榴莲 , 为何选择远离羽坛 ?》
今日头条 :《国羽教父李永波 : 从缔造传奇到海外新生活的备忘录》
网易新闻 :《李永波:6 夺世界冠军,培养了 92 个世界冠军,卸任后跑国外种榴莲》
网易订阅 :《培养出 92 个世界冠军的李永波 , 卸任后竟跑到国外种榴莲 , 如今怎样》
